三山 涞源盆地由太行山、恒山、燕山三大山脉簇拥而成,南为太行山、西北为恒山、东北为燕山。 巍巍太行山耸峙于华北平原西部,南起漳河,北至拒马,雄风荡荡八百里,《列子》谓之"大形"、《隋书地理志》称之"母山"。 太行山嘎然而止于拒马河畔,耸立在它最北端的白石山象影壁一样,横亘在涞源盆地正南方,长城逶迤其上。 恒山,西控雁门,东跨冀北,南接五台,北临大同,连绵数百里,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正好与白石山东部测量三角架处标高相同),为"五岳之一"。恒山在涞源境内舒展平缓,多高山草甸景观,空中草原是其中的代表: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鲜花最多。 燕山东起渤海、西止飞狐、南界拒马、北连坝上,横亘冀北,凭高控险,为河北之屏障。涞源境内的燕山之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天然盆景,奇峰耸立,沟壑纵横,植被茂密,原始自然。 在中原政权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古代,三山一直是其最有力的屏障。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骑兵行动迅速,冲击力强,一旦突破这道山地阻挡,便可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纵横驰骋,以农耕为主的汉民很难与之对抗。三山交汇处的峡谷及其它隘道在涞源盆地四周呈辐射状分布,任何一方只要占据了涞源,就有了多种选择的主动权。所以三山之间的涞源盆地,历代均为兵家要地。 三山在涞源相会,而且将三山风光之精华集中这里,在这里尽情展现。 三山共同拥抱着涞源盆地,给这里一泓清泉、一片绿色、一片清凉。以山的浑厚无私,给生活在其中的生命以生机和活力。
地貌特征 涞源县域面积244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8%,其余为河谷、盆地,涞源盆地面积120平方公里。2条河流、3条支流、18条沟谷,构成了涞源地貌的部体框架。 涞源盆地海拔800-900米,周围群山大都在1000-2000米之间,总体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 涞源境内山高谷深、地形险峻,分水岭狭窄,支沟密布,处于地貌演变的壮年期,是典型的沟谷地貌。 白石山是花岗岩顶着的一块巨大的白云岩,成为山上之山;横岭子是群山这中奇峰叠翠、沟谷纵横的天然盆景,是典型的白云岩岩溶地貌;空中草原是两侧盆地呈阶梯下陷,中间山体突出的一个巨大的大平顶山;涞源盆地则在三山之间断陷下沉,成为集三山之风水灵气的聚宝盆。 那么,三山和涞源盆地的形成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呢?
地质演变 从李四光地质力学角度看,涞源县处于地质上燕山运动后期东西向构造体系中的燕山隆起带,和近南北向的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的太行山隆起带的交汇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浆活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比较复杂,这就决定了涞源县现存的地貌的独特性,决定了涞源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别具一格的地质环境。 地球上的三大岩类,在涞源都有分布,且都具有一定规模。古老的片麻岩分布在县城西南部,约占全县面积的25%,岩浆岩呈长条状分布于县域的东部及东南部,面积也占全县面积的25%,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中部和北部,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40%,其余的10%是盆地及沟谷中的第四纪地层和零星分布的火山喷发岩。 地壳一直处在运动之中,时刻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本来在20亿年前涞源就发生过海浸,现存的古老片麻岩大部分是由沉积岩变质而来,但因地层太古老又遭受了多次地质构造的破坏,其原来的地理环境很难恢复。在这之后,涞源又经过了两次海浸。 当地壳演变到距今17亿年的震旦纪时,涞源一带地壳下沉,距今14亿年,海水从东向西逐渐浸到涞源。之东是辽阔的燕辽沉降带,涞源处在这个巨大的沉降带的西边缘。县城附近及仙人峪、横岭子自然保护区、空中草原下部和白石山上部的燧石条带白云岩,就是这次海浸时形成的。 这次海浸的时间长达7亿年左右,到了距今7亿年时,地壳反弹上升,海水从西向东慢慢退出,涞源成了陆地,陆地环境持续了1亿多年,到距今5.7亿年的寒武纪,地壳再次下降,海水又一次从东向西浸入到了涞源。这次海浸保持了1亿年左右。空中草原顶层的燧石角砾岩、留家庄、上庄一带红色岩就是这次海浸早期的典型的浅海沉积物,艾河等地的纯石灰岩是这次海浸即奥陶纪的早期的沉积物。这次海浸持续了1亿年,到距今4.7亿年的中奥陶纪,地壳又开始上升,海水再次从西向东退出,涞源形成陆地,奥陶纪中后期的地壳上升与过去的地壳上升有所不同,其特点是上升的幅度大且范围广,是地质上一次重要造山运动,形成了我国北方的古大陆。 保持2亿年的大陆环境后,到了距今2亿年的侏罗纪,地壳在上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岩浆活动。这时地壳深处炽热的溶融岩浆向上运动,并冲破地壳脆弱地段,形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滚滚的岩浆在涞源大地上横溢,直到今天在东西团堡的峨头、支家庄南穆家寨山和王儿岭、马庄乡范台的南山等地,还有一些当年火山喷发的遗留物。 火山活动持续了0.4亿年后平静下来,到了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时期,地壳转而又以岩浆侵入和差异升降运动为主,这就是地质史上著名的燕山运动,燕山运动奠定了今天华北大陆的雏形。 岩浆侵入活动不同于岩浆喷发,这是熔融的岩浆从地壳深部向浅处入侵,但又不喷出地表,这种侵入活动对上覆地层的顶托力量非常之巨大,可以顶起大山,可以掀斜巨厚地层,可以把上覆地层顶碎。上面说的两次海浸沉积的厚达3500米的坚硬沉积岩,就被这次侵入活动抬高、掀斜,甚至被拱的支离破碎。岩浆侵入停止在距今1亿年臆的白垩纪晚期。 从白垩纪晚期至今1亿年内,地层一直处于风吹、日晒及水流冲刷的风化剥蚀环境中。因局部地层被岩浆侵入顶碎而推动了完整性,降低了抗风化能力,破碎的地层剥蚀掉而露出了地壳浅部冷凝的岩浆。这种赤裸出来的岩浆岩在涞源有多处,但有两个面积较大,一个是司各庄岩体,面积200多平方公里,一个是王安镇岩体,面积466平方公里。这两处岩体不但形成了涞源丰富的矿产资源,还因其横在涞源东侧,阻挡了地下水东渗,为拒马河的形成提供了封闭的地质环境。 燕山运动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地壳差异升降非常活跃,差异升降就是指地壳相距不远的两处上升的速度不同、或是有相反方向运动。空中草原一带就是夹在涞源盆地与蔚县盆地中间上升相对较快的一个水平上升的大断块。 从燕山运动到现在,涞源基本还处于上升的地质环境中,在距今200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期,因山高坡陡,涞源一带冰川非常发育,冰川的刨蚀作用使得涞源的所有川谷一般比较平直,分水岭呈刀刃状、峰岩呈金字塔形角峰,地下有巨厚的红色泥砾层,泥砾层中有马鞍石和灯盏石等。只是因后来强烈的风化作用,已将冰川作用痕迹改造了很多。 涞源一带在不断轻微上升,而涞源盆地上升的速度较慢,相对于四周山地来说在徐徐下沉,粗大的树木随着盆地下降理入地下形成了煤。四周的降水,或从地上或从地下聚到盆底,形成了拒马河。 一系列的地质运动中,某一部位一点"偶然",形成了奇特地貌。白石山、空中草原、横岭子,就是“意外”造成的奇观异景,从而使看到的人感到意外的惊奇。 岩浆岩浸入顶起巨厚地层,倾斜、破碎的地层都被风化剥蚀掉后,露出了下部的花岗岩岩体,而在200平方公里的司格庄花岗岩岩体上,却还残留着一块巨大的未被剥蚀掉的巨石,而且这块巨石被岩浆炙烤成了洁白晶莹的大理石。这块矗立在花岗岩群山之上的"巨石",就是白石山。 涞源县西北,差异升降运动,将一块地层与周围断开,平着顶出地面1000多米,而这块岩体的顶部又正好罩着一层坚硬而又基本完整的燧石角砾岩,就象锅盖一样盖在这块岩体上,抵抗着流水冲蚀等风化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平顶山,这就是空中草原。 没有被岩浆从底下顶起,而是被外围上拱的岩体侧推,将岩体掀斜并裂开许多缝隙,风化作用将裂隙扩大加深,形成纵横交错的沟谷,成为现在的横岭子自然保护区。
丰富的矿产资源 涞源的矿产,从成矿时代上讲,可从新生代追溯到元古代;从矿种上论有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贵重金属矿及稀有金属矿、有机岩矿和多样非金属矿;从成因上说有变质岩的、沉积岩和岩浆岩的气水热液成因的。这些品种众多、成因各异的矿产,不仅为涞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人们认识涞源的地质史提供了原始素材。 变质岩类矿产,东起南屯乡的湖海,西到山西灵丘,蜿蜒布展百余里,以唐河西元古代的鞍山式变质岩铁矿为代表,是大型铁矿。目前开采还在起步阶段。 沉积岩矿产以古生代奥陶纪艾河大型石灰岩矿为代表,目前的开采量与储量相比,是九牛一毛。 和岩浆岩有关的矿产有大型斑岩铜矿和大型锌矿。现正在开采,而且在矿业中占的比例较大。 由气水热液形成的矿产,大庄的铅锌矿最为典型,质量优良,是目前投资的热点。 涞源的矿产品种繁多,储量可观,有的易采易选,有的品位较高,有的规模很大,只有亲眼看到那金光灿灿的黄铜矿,拿起那沉甸甸的乌黑发亮的铅锌矿,用手在捻捻那毛茸茸的如丝似纱的石棉矿,才会感到涞源这块大地是多么富有,多么神奇。 涞源几种主要矿产的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