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地处保定市西北,一个革命老区,一个全山区县,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十一五期间,这里有8000多人走出了大山,3.56万人越过了贫困线,农村4万多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回望涞源农村五年的变化,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壮大,得益于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得益于社会管理的突破。 破解地域致贫密码 让农民走出困境路
涞源县地处太行深山区,285个行政村中竟包含了1076个自然村,28万人口中贫困人口占了7.8万人,部分群众处在水、电、路、医、学“五难”的恶劣生存环境中,正像百姓形容的:脱贫难,扶贫更难。
周转畜、互助金、小额贷款等扶贫款物和项目,放入这样的深山中很难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经验和教训告诉涞源人:与其长时间输血不如给农民一个平台恢复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那么搬迁就是唯一的捷径。
白石口的移民小区,共有65户199人,村民依托世界地质公园白石山,建起了农家院,农户每年最少收入2万多元,多的达到了10多万元。
自2002年以来,该县通过向主村、城镇、产业集聚区等地搬迁的方法,共搬迁9000人,建起移民小区5个,相当于每天都以两到三人的速度,实施着移民工程。搬迁路上的一小步,致富路上的一大步,搬迁让许多农民彻底挖掉了穷根。 破解就业致贫密码 让农民走上致富路
一年一季靠天收,外出打工搞副业,一年不足万元的收入,让山里的农民和城市的差距加大,正如县委书记赵志栋所说“充分就业是社会最大的福利”。但如何破解就业难题,让农民挣到钱,是该县改善民生面临的头等大事。
“靠强大的工业支撑和积累,扶持三产,反哺一产,培育城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越抓越穷的怪圈”就改变农村脱贫,缩小城乡差距,涞源给出了一个新答案。
奥宇钢铁公司,是河北冶金工业园区的一个入园企业,现在该企业共吸纳了周边10几个村,2000多名闲散劳动力,年收入在20000元左右,有的农民开始开着汽车上下班。谢爱军就是该公司的一名工人,原来居住在该县最偏远的东团堡乡,打工一年不足万元,自当上炼钢工人,月工资收入3000多元,目前正准备在当地买新房。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五百强河北钢铁集团,中国五百强江苏雨润集团,河北省建设集团等一大批企业落户,河北冶金工业园区,江苏雨润农业产业园区,白石山旅游度假园区等产业园区相继形成。涞源大大小小有十几条产业隆起带,现在已经吸纳劳动力40000多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近三分之一,随着几大园区的逐渐投产,就业人数将突破5万多人。
该县就业服务中心的侯宏伟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缺岗位,我们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争上岗前掌握一两门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
据了解,现在全县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5万多人,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近40% 。 破解保障致贫密码 让农民走好幸福路
家居涞源县金家井乡十八盘村的老支书范保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农村人全家一年收入10000多,就算收入不错的家庭,但是供养一个高中生,每年最少得三千多元,要是再得一场病就得花去大几千,日子没个不紧张。”
如何破解因灾、因病、因学、因老、因致贫返贫问题,真正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涞源县委政府一直在努力。
从2006年开始,涞源先后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免除了农业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落实农村计生奖扶政策、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使123名农村党组织书记比照公务员管理享受待遇、为75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各项政策,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作物保险,十一五期间相当于一口气给农村百姓的生活上了“8套保险”。
从县财政局记者了解到,五年来光这几项在农村投入了2个多亿,相当于每人每年政策性直接增收210多元,然而这些资金的保障效益甚至可以达到这些资金的成百上千倍。社会保障政策的健全和落实,让百姓手里的积蓄多了,压力小了,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2011年该县人代会上,县长高文才再次提出:今年将免除高中阶段的学杂费用,实施12年义务教育。
十二五,该县将探索实施,以股份制为纽带,组成公司及集团,建立全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对农民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 破解思想致贫密码 让农民走通开放路
给的周转牛百姓自己卖掉,搬迁新房舍不下故土,到企业就业受不了约束,这些失败的教训和例子在涞源脱贫路上同样上演过。痛定思痛,致贫除了客观原因还有主观原因,那就是思想不够解放。
在涞源,各乡镇办事处每年必须组织部分农民外出参观,每年一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偏远村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每年都要发展40岁以下党员,以职教中心为基地的“双学双带”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该县多年来一直在农村实施的重要工程,目的就是开拓农民思路,解放农民思想,培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孙二东一个普通农民,辍学后,在北京打工,自从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后,不仅学到了养殖技术,更重要的是解放了思想,在家乡建起了全县最大的生态养殖基地,生产的桃木疙瘩柴鸡蛋已经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廉巴岭、伊家铺、驿马岭、白道安这些涞源最偏远的山村现在都改变“老家难舍、故土难离”的陈旧观念,实现了整村搬迁,实现了全村脱贫。西庄铺从狼牙山参观学习之后,率先在全县建起了农家游,最多的家庭一年收入10万元左右。而且正在酝酿建设白石山风情小镇,又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商机。
这几年当中,涞源人在创造自己生活的同时,思想实现了由自卑到自豪,由自豪到自信,由自信到理性的转变。涞源人的眼界开阔了,思想解放了,敢为天下先的信心和勇气有了,“贫穷落后,闭塞愚昧”也不再是涞源的代名词。 |